欢迎光临机床附件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行业资讯
中山:全省装备制造版图的中山担当
2016年09月29日 11:14 中国机床商务网

  9月中旬,中山美居产业园,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正带着研发团队对一条化妆刷智能示范生产线做*后的调试安装,生产线上的四个水平关节机器人,配备智能视觉模块,如同拥有眼睛,能识别物件的颜色、形状、好坏,并做出反应。

  在全球范围,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单个零部件乃至单个设备。从设备硬技术到柔性生产线、从核心装备突破到工业4.0方案,既是IBM等国际知名企业早已走过的历程,也是中山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调试安装的化妆刷智能示范生产线。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中山市的**大支柱产业。1-8月,中山规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增长12.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2.7%,比上年同期增长1.7个百分点。

  上承广佛,下连珠海江门,身处珠江西岸的中山,正以####的决心与魄力,逐渐彰显出珠西先进装备制造版图中的中山担当。

  技术破题:龙头崛起背后的中山智造

  聚光三结太阳能电池芯片通过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机构德国费朗和费太阳能研究所的测试鉴定,在500倍聚光条件上可实现近42%的转换效率,砷化镓三结空间太阳能电池外延片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产品鉴定,效率可达30%以上,目前已获得批量订单广东**一家百亿级以上工作母机企业明阳集团,近几日忙着布展,而实现多项关键性技术突破的中国芯项目航空航天板块,也会在第二届珠西装洽会展出。

  傲人的成绩并非孤例。在今年的珠西装洽会上,奥美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共将展出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垃圾衍生燃料生产技术与成套生产装备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1项,解决了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自动化弯管机和开料弯管一体机,分别实现了弯管机生产线全自动化,并缩减了装备占地面积。每一年研发的投入都超过8%,奥美森如今已拥有国家专利190项、发明专利98项,仅去年一年便拿到了31项发明专利,2016年上半年则新获13项发明专利。

  以明阳风电、大洋电机、奥美森等大型龙头装备制造企业为代表的中山智造,不断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突破行业壁垒,不仅获得诸多科研成绩和国际前沿技术,也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之比升至32.7%,较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在广东省提出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山将在智能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应用等六大装备领域发力,作为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其中##及应用领域将以中山为核心基地。中山龙头企业凭借其在高精尖设备领域极强的独立研发优势,在珠西装备产业带上的定位逐渐清晰。

  在东升镇中山力劲的133亩新厂房内,一台两人高的两板式高性能大型注塑机正处于快速运作的状态,工作人员只需定期在液晶屏上进行操作,机器便能自动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而路虎、福特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塑胶配件,正是出自这台中山企业的工作母机。

  针对类似中山力劲这样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中山近年来引进了硕泰智能、明匠智能、立信染整机械等30多个工作母机项目,去年共安排市级专项资金2591万元,扶持工作母机项目82个。今年18月,工作母机实现增加值59.60亿元,增长22.5%,高出全市工业平均15个百分点。

  中山目前发展高精尖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定位主要瞄准智能装备,与此同时在光电装备以及海空装备等领域,也有比较扎实基础。中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邓锦平透露,促进工作母机发展系列政策,也会助推中山龙头企业发展智能装备。截至今年7月底,中山已有149个工作母机项目获得市级扶持资金7314.6万元。

  行业突围:精细化发展破冰技术封锁

  我做了10多年的SMT贴装,为什么不能研制一台自己的贴片机?忆及当年,时任中山鸿菊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梁文灿如是说。

  长期以来,国内所用的贴片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其中日韩厂商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贴片机国产化,素来是我国电子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和突破的关键领域。靠着不服输的精神,中山鸿菊自主研发团队率先在LED领域破冰,研制出**台具有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的国产LED专用贴片机。

  凭借专业镇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基础,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中山走在了珠西地区前列。在中山智能制造2025规划中,以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专用装备为代表的精细化智能装备,成为中山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独立研发、攻坚克难的核心领域。

  以鸿菊为例,国内普遍使用的进口贴片机,功率为7.5kw,每小时贴合2.2万个点,每台机需要两个人作业。而鸿菊生产的多功能贴片机,每小时可以贴合3万个点,功率仅有2.5kw,只需要1个人作业,鸿菊为LED灯珠开发的专用贴片机,其贴装效率更是能够达到每小时32万点。

  这样的例子在中山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中,比比皆是。

  10年前,龚俊强与4个同为工程师出身的合伙人,一同创建了联合光电;现如今,联合光电在精密加工、玻璃非球面镜片等制造技术上,达到国内**的水平,这得益于公司早在2014年开始启动的智能化项目。

  人工在镜头生产方面,无论效率还是精确度都比不上机器。以往企业之前一直从日本、台湾引进装备,任何调试更改都需要返送原厂,成本耗费极大。联合光电的总工程师聂润涛回忆,为了填补国内在高精度镜头组装机方面的装备空白,2014年联合光电就开始成立技术团队,历经两年自主研发出适合个性化生产需求的国产化设备。性能与国外机器持平,成本只有以往的1/5,公司产品线优势也因此从500万像素跃升至如今的800万、1300万像素。

  技术封锁破冰带来的,则是企业发展的快速上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山市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利润总额3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动辄几十吨重的大型设备,在成熟行业的智能化运用已经非常普遍。而恰恰是在一些空白行业和领域,这种精细化发展的策略,代表了中山智造的一种差异化突围路径通过自主研发,填补国内在精密型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终一举打破了外国企业这些领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

  产业布局:聚焦非标设备寻找新蓝海

  今年春节前夕,一家港资企业接到了客户智能计步器大订单,需要在今年5月前交货。企业管理者粗略计算,按照当时企业生产效率,需要1240人进行生产。为应对过年期间用工荒,在硕泰智能团队为这家企业定制了智能化无灯生产线后,不仅每3秒可以生产出一件产品,而且还实现了24小时生产,订单因此顺利拿下。

  张帆坦言,硕泰智能及其台湾研发中心,与台湾工研院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聚焦五金、家电、灯饰、表面处理等中山四大产业的智能装备共性技术研究,同时强调个性化、定制化、创造性,聚焦非标设备领域开展研发生产。

  而通过台湾的研发中心,硕泰也独立研发的CCD图像传感器产品,其作为智能装备的视觉系统,成本基本是日韩同类产品的一半左右。装上视觉系统后,机器臂将具备认知能力,能识别物件的颜色、形状、好坏,并应用在生产中,如家具、灯饰。作为硕泰此次参展的两只机器手,傻强和小强在现场还会模拟父子生活的场景进行互动。

  工业机器人要求严格准确,甚至会给人一种冷冰的感觉。但我们想让机器人更好玩,更加个性化。张帆如是说。

  距离硕泰30公里左右,中山鑫光智能同样基于非标设备基础进行探索,逐渐延伸至整条示范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

  9月中旬,由中山鑫光智能改造生产的空调外机智能生产线,刚刚在武汉美的经过验收投产。长达150米的空调外机流水线上,一台台空调外机整齐划一地从示范车间下线相比之前平均15秒的下线时间,智能化改造后提高到13秒,40台机器人高效运转,整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从79人降到了39人。

  目前在装备制造领域,非标设备已经占了绝大部分,而中山企业也在非标设备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今年4月份,广东省经信委公布的2016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首台装备的研发与使用专题项目中,中山市有11个项目共获得扶持资金1787.52万元,项目数量居珠西六市一区**。

  而这些获得资助的首台套项目,基本上都是非标设备。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客户专门定制的印刷复合机组、电子轴传动纸张凹版印刷机,均被列入广东省支持首台装备的研发与使用专题项目,并获得扶持资金940.2万元。

  非标设备的研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在首台方面给予了一定的补贴,降低了研发成本,在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有利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松德智慧董事长助理刘耀远表示。

  由于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的工艺有所不同,所以基于企业需求设计的智能化机器人很多时候都是属于非标设备,在张帆看来,聚焦非标设备将为中山产业的布局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产业形态转变与装备需求,要求服务于传统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尝试多元化装备研发供给的同时,更加专注于利用智能装备,优化升级既有的生产线,这种智能化生产线的技术升级,并不逊于填补国内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

  当下中山的五金加工、灯饰制造、家电生产等传统产业领域,对于生产线改造的需求非常强烈。基于中山传统产业的基础,邓锦平认为,中山应积极推进纺织服装、消费类电子、输配电设备和工程机械等领域企业,建设智能化示范生产线和示范数字化车间,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

  区域规划

  加快由工业强市向工业强优城市转变

  在《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山提出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加快由工业强市向工业强优城市转变。

  在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围绕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突出发展高精尖装备。同时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鼓励发展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骨干母机企业。

  在平台方面,加快推进板芙镇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翠亨新区中瑞合作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东部临海、南部滨江、北部沿江沿路、中部环城四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新引擎。同时,中山也将加大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光电装备与产品制造、生物医药和半导体照明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强海洋工程装备、航天北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省市共建基地建设。

  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将推动中山市智能制造的水平。在十三五期间,中山市将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实现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同时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制造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

  共性探索

  搭建产业共性平台完善产业生态

  大力实施以机器代人为主要手段的技术改造,中山很早就开始启动智能制造项目示范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3年共6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通过搭建产业共性平台,完善现有产业生态,中山的探索已现成效。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今年1月12日正式开幕,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关键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专业人才培训、设备融资租赁、典型案例展示体验、智能制造情报和技术资讯等六大服务。

  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拥有160人的研发团队,一直为美国TE等世界500强企业服务。平台下设自动化方案服务中心,向有智能制造需求的企业免费提供方案,同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服务。平台联合国际工业4.0前沿企业,对中山典型产业智能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主要包括新型传感器共性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系统协同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机器视觉等,并加大在企业的应用推广力度,形成应用示范项目。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与130家企业进行了项目洽谈或签约,为美的、华帝、木林森等104家企业免费提供了188套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有53套解决方案被企业采纳和应用。平台先后培训技工108名、全国学员600多名。

  (原标题:中山全省装备制造版图的中山担当)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28395号-32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