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推进金普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工作,是全面提高大连市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机遇,是推动大连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当前全市上下的紧迫任务。
市委书记唐军在大连市推进金普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上讲话
辽宁自贸区的获批,对大连的对外开放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金普新区更要勇挑重担,大胆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扛起对外开放的大旗。
大连市长肖盛峰近日在金普新区调研外资企业时讲话

金大连普新区
500多家企业注册签约,260多家企业已经运营,60多家企业正在洽谈金普新区跨境电商**年交出的成绩单令人艳羡。从2015年5月10日金普新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暨中韩贸易合作区成立,到如今仅1年零4个月的时间,跨境电商便在金普新区风生水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跨境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迅猛发展过程,正是金普新区勇于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实践的一个缩影。作为东北**个***新区,金普新区从成立伊始就成为东北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成立两年以来,金普新区发挥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砥砺前行、不断超越,一个个项目扎实落地,新的开放体制和发展优势加速形成,仿佛一只年轻的雏鹰刚一起飞就已翱翔天际、一览众山小。
创造力:后发先至
金普新区跨境电商模式为东北打样儿
近日,大连金普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及经贸合作区的小广场上,一场趣味运动会吸引了400多人参与,这一景象让金普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主任孔永泽很感慨:如果搁在一年前,空荡荡的园区里凑齐10个人说话都难,更别提开什么运动会了。
如今这里却是人气爆棚:5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注册签约,260多家企业已经运营,还有60多家企业正在洽谈;与韩国企业的合作如鱼得水,韩国*大电商平台gmarket花落金普新区,拉开金普新区与国际电商巨头ebay合作的序幕;东北##工业电商平台华因魔方成功运营,试运营期间就拿下东风日产6000万元订单;海外工业园和物流基地进展顺利随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电商企业的进驻,这里已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对外开放合作的又一个制高点。
去年5月10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暨中韩贸易合作区,起步区是双d港12栋闲置多年的楼宇,从动议到启动,前后只用了50多天。那时,大连市尚未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发展跨境电商受到诸多政策制约,基础一穷二白,很少有人看好我们能发展起来,觉得一年能招来50家企业就算胜利。孔永泽说。
但金普新区管委会很坚定:地处一带的桥头堡和一路的延伸点,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胆先行先试,随着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为这里抢占新一轮对外开放制高点创造机遇和条件。金普新区推出入驻企业购房租房、新办企业入驻等一系列扶持方案和奖励政策。每次有客商前来考察跨境电商时,金普新区负责接待的都不仅仅是有关领导,一定会带上与前来考察者能对上话的区内企业。华因魔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芳对这样的服务细节十分满意。她说:一流的服务才能吸引一流的企业,这一点,金普新区做到了。不仅为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还把企业的后勤保障等事务承担下来,为入驻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这让企业能够全心全意发展。打破以优惠政策、廉价资源吸引企业的传统思维,金普新区以更完善的基础配套、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多暖心的细节,以及已经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落户。
一年时间,从一无所有到突破打样,这里不仅成为大连跨境电商产业的核心功能区,还崛起为东北*大的电商产业集群,向东北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的先行区、外贸转型发展的###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示范区迈进。崭新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东北地区20多批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截至目前,我省的沈阳、锦州、丹东、营口、盘锦市,吉林省吉林市,黑龙江省鸡西市纷纷与金普新区签订协议,年底前合作共建跨境电商产业园,复制金普模式。
吸引力:审批速度全国*快
金普新区每小时注册一家新企业
走进大连金普新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只听键盘响,少闻人语声。在这条诞生企业的流水线上,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小时就注册一家新企业,你说忙不忙?这名工作人员所言非虚。自去年金普新区在东北地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以来,悉心培育一流的亲商、安商环境,创新审批机制,只要申办企业材料齐全,一个工作日便可办结,审批速度全国*快。效率带来吸引力,去年,金普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家,合同外资额2.68亿美元。新批增资项目28个,合同外资额3.44亿美元。内联引资稳居全省各城区首位。投资55亿美元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项目,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单体投资*大的外资项目。
今年7月11日开始,新区再接再厉,开启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设立重点项目联审室,由新区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和国地税、公安部门为企业提供一口受理审批服务,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申请企业当场领取营业执照,完成印章备案、刻制和国地税登记、落户,注册登记从一日办结提速为即时办结,注册企业数量节节攀高。
数据显示,去年,金普新区新增企业4800余户,同比增长62%,平均每日诞生13家企业;今年一季度,新注册企业数量平均每日达19家;今年前4个月,新注册企业2672家,同比增长61%,日均诞生企业数量进一步上升至22家,算起来平均每小时新增0.92户企业。先行先试,使金普新区的创业激情不断释放,市场活力##迸发。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年全区新增企业数量可望实现同比翻一番。
活力:高新区推史上*优产业政策
沿海新区构建开放新格局
金普新区的发展,是大连开放发展的缩影。以金普新区为龙头,我市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开放先导作用不断提升。今年5月,借着辽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的东风,高新区管委会制订并推出史上*优产业政策《大连高新区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做活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突出在新兴业态发展、中国制造2025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小微企业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等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对企业支持力度在高新区##。其中,在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方面,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业态,对新在大连高新区注册经营,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和实力的自主创新型企业,按照实际需求可在孵化器或专业楼宇内提供3年办公场所租金减免。在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给予*高5万元的资金补贴;对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标准的**承担单位,一次性给予*高20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经国家部委认定的应用示范产业化项目,按照项目建设资金的10%给予*高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列入国家和辽宁省首台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给予*高200万元的奖励;对企业购买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按照技术交易额的10%给予*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分别实施种苗计划、育龙计划、华腾计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十二五时期,我市全域布局的辽宁沿海经济带19个重点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85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4.4亿美元。大连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初具规模,形成以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为支撑,以政策功能区为先导,覆盖四大城市组团,由南向北、梯次推进的开放新格局,大连沿海重点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占辽宁沿海经济带60%以上,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显著提高。金普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第10个***新区,被赋予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战略高地的发展定位,极大提升了大连在国家开放布局中的地位。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获得国家三部委批复。长兴岛经济区、旅顺开发区相继获批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二五时期大连市对外开放成就一览
十二五时期,既是大连市外经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全市外经贸战线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营造新优势、推动新发展。对外贸易规模稳步攀升,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3084.1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084.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1560.7亿美元,约为十一五期间的1.5倍,出口额一直保持在占全省51%以上、占东北地区38%以上,全市外贸依存度44%。
12711
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12711家,累计达到20203家。
196
出口市场覆盖五大洲196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现,形成以电子电器、船舶、机械设备、成品油及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
536.7
全市累计利用外资总额536.7亿美元,约为十一五期间的2倍,2015年占全省份额达到5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引进了英特尔、山崎马扎克机床、逸盛大化、三洋空调机、林德大化、中远船务等大型先进制造业外资项目和世茂集团、柏威年、恒隆广场等大型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现有113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51个。
我市境外投资企业392个,累计完成境外中方协议投资115.3亿美元,年均增长41%,是十一五期间的10倍。万达集团、远东工具、新型集团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占总投资的九成。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中方协议投资额中,制造业占33%,软件和商务服务业占30%,农林渔业占14%,贸易类占12%,形成了大连机床集团、重工起重集团、华信计算机、大连港集团、獐子岛渔业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境外投资企业,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59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