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机器换人成为工厂新出路。与此同时,工业4.0智能制造战略下,工业机器人大有用武之地,中国成为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面对国际工业机器人巨头,我们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在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制造风口上的济南,如何在产业革命新时代孕育出机器人济南模式,实现从济南制造到济南智造的升级?

从制造到智造济南突破口在哪?
10月13日、14日,济南市邀请德国智能制造方面的专家举办论坛,帮助企业进行人才项目对接,吸纳高端人才。
扫地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宠物型机器人、装修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呈现的智能机器人,如今登堂入室,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因为它们的加入,居家生活在变得轻松惬意的同时,也让职场风云突变,技术性失业将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2000元就能买个宠物机器人
10月15日,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的信博会现场,山东卡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带着他们产的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亮相。
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推出的送餐机器人,身高1.5米,可运送15公斤重的物体。它们脸部闪烁的表情和声音,都是按程序设定好的。地面上铺设了环行的磁性轨道,就是假设的送菜路线。在实际应用中,每个餐桌前也有感应点,根据座位编号,机器人能准确地把饭菜送到餐桌前,到达指定座位后,它会停下来,直到顾客拿走饭菜。不仅如此,送餐机器人还可以接受指令添油加醋、买单结账。一台送餐机器人价格4.8万元,相当于一个服务员一年的薪资,工作一年即可回本。送餐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有3到5年,每天工作8小时,只要电费三四元。不用休息,也不用供餐,比请一个服务员划得来得多。工作人员说。
除了送餐机器人以及常见的扫地机器人外,10月14日,在山东首届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还推出了一款可作为家庭宠物的机器人,售价2000元左右,他们计划5年时间内销售10万至18万台宠物机器人。
尽管这些民用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用机器人精度要求比工业机器人低,市场需求远不如工业机器人那般迫切。
一个焊接机器人可抵三个人用
与民用机器人不同,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材料处理、数控机床装料、装配、包装、堆垛、焊接、表面修整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济南有两百多家企业在使用机器人,其中焊接机器人应用企业占到百余家。
为什么机器人会逐渐代替人工?一设计生产机器人焊接系统的技术人员称,以焊接为例,一台焊接机器人目前平均售价30万元,加上维护、运营成本,总成本约60万元,机器人平均寿命10年,年均成本大约6万元。企业需要雇佣一名工程师来操作机器人,假设每年工资10万元,这样每年总成本16万元。
而目前,一名焊工的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实际情况是,月薪七八千元都不一定能招来熟练焊工。假如焊工每人年工资8万元,每个人工产生的产品损耗2万元,总成本是10万元。而一台焊接机器人可替代三个熟练焊工,这相当于同样的工作如果雇人一年成本为30万元,几乎是使用机器人的2倍。机器人可以避免情绪化工作,一般3年便能收回成本。
在济南,重汽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就用上了36个罗伯特车身覆盖件冲压线和车身焊装线上的机器人。车身覆盖件冲压线上的8个罗伯特是先后作业,工序件来时,排在前面的先伸手加工,然后再递给排在后面的伙伴。而车身焊装线上的28个则是同时作业。
据了解,重汽引进罗伯特也有成本的考量。车身覆盖件冲压线的8个罗伯特花费了公司约2000万元,但与传统冲压线相比,一条生产线可以节省60%的人力,产能上能提高2到3倍。车身焊装线上的28个伙计同样也花了2000万元。但原来的手工单元从18人减少到10人,主焊线从18人减少到10人,与传统冲压线相比,一条生产线也节省了60%的人力。即便都花费了2000万元的高价,但两条生产线三四年就能收回成本。
明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10万台
制造业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生产是一个趋势。那么,工业机器人缺口到底有多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6.6万台,销量占全球的28.4%,是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据预测,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10万台,中国将取代欧盟和北美成为全球使用工业机器人*多的经济体。

从制造到智造济南突破口在哪?
但是,目前中国一般工业的机器人渗透率仍然很低,每万名工人仅有17台机器人,远远低于韩国和日本的机器人渗透率,即每万名工人分别有365台和211台机器人,中国机器人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
机器人抢饭碗哪些是高危职业?
按照研究人员的推测,容易被电脑取代的职业包括普通文员、出租车司机、收银员、保安、大楼清洁工、酒店客房服务员等。机器人能取代的工种,基本按照这个顺序来:制造业、办公行政人员、服务业、销售、建筑工人等。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职业不需要特殊知识和技能。而需要高创造力、谈判能力、社交能力的工作,则不容易被替代。被取代可能性较低的职业包括医生、教师、学术研究人员,以及导游、美容师等需要人际沟通的职业。
不过,专家指出,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诸如数据录入、驾驶汽车、酒店前台服务员等工作,并不意味着人类将无所事事。由机器人承担服务性工作的目的在于,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需要创造力、同情心等人类特质的更有趣的工作。
广阔的市场促使济南国产机器人取得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目前,我市已经有各类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20余家,涉及领域主要是服务于工业的机器人,已推出试验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物流分拣机器人、自由度关节臂机器人、立体仓储及智能物流系统等30多种产品。其中,在电力行业。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电力特种机器人行业####者,其研发的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整体技术国际**。
机器人焊接精度可到0.2毫米
10月15日,在信博会现场,济南中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展位前,一个库卡机器人在扫描放在桌上的焊接板。机器人的右侧还有一个黑色的柜体,主要控制机器人的机械臂。
该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是做工业机器人整体集成项目,他们所展示的这款焊接机器人前面的视觉焊缝跟踪系统是他们做的,该系统相当于控制机器人焊接系统的大脑。机器人可根据他们的视觉系统扫描焊缝,并指挥焊枪进行焊接,焊接精度可到0.2毫米至0.3毫米之间,这精度在国内是一流水平。
而在山东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前,两个6轴的机器人手臂在来回挥舞。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是机器人正在做一个相关的加工和制造的生产过程,而里面还对应一个3D的虚拟仿真,可以对机器人整个的生产计划进行提前的编制和优化,就是把过去在现场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仿真中暴露出来进行解决和优化,这样通过仿真完成以后就可以把整个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放到现场去实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两个机器人是他们外购的,不是他们生产的。他们主要是做机器人集成系统的,控制机器人进行码垛、焊接、组装等。
缺乏机器人上游零部件领域核心技术
机器人转轴越多,科技含量就越高。该公司的销售人员说,在机器人生产行业,国内的生产厂家与国外的厂家水平差异很大。国内厂家主要生产某一型号的机器人,比如码垛或者焊接等,而国外的生产厂家能生产一系列的机器人,库卡公司能生产从3千克到1300千克标准工业6轴机器人以及一些特殊应用机器人,机械臂工作半径从635毫米到3900毫米。
这位销售人员说,除了生产型号不同外,国内机器人生产厂家的核心控制系统不如国外的稳定。比如焊接机器人在焊接过程中,使用国内的控制系统,可能焊缝扫描了,但没有焊接。如果产品还可进行二次焊接还好说,如果不能二次焊接,势必影响产品质量。
据了解,我市虽然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但技术上有竞争力、有规模、能实现大批量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为零部件、本体和集成,我国企业大多集中在集成端,承担系统二次开发、定制部件和售后服务等附加值低的工作。而在机器人的上游零部件领域,目前包括减速机、控制器、电机伺服系统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话语权仍掌握在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这四大家族手中。
济南将引进多个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团队
在济南制造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下一轮赶超的突破口在哪里?作为智能制造的重点产业,机器人产业被业内寄予厚望。
济南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我市工业机器人,需要通过协同创新解决我市机器人产业的共性、关键问题,实现关键零部件、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以下专用机器人及可自由编程的自动化设备等的自主研发及批量生产,解决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以及应用和集成技术的瓶颈问题。
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方面,高新区目前正加快打造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搭建包含学、创、研、产、用等系列功能的产业发展优化平台。平台通过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将引进我国多个**的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团队,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供关键技术的研发测试服务和##人才培训,形成完善的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公共平台-人才培养-产业园区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