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机床附件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行业资讯
武汉应培养重量级跨国制造大企业 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
2016年11月14日 16:42 中国机床商务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今年2月,工信部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旨在通过3-5年的工作,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批新型制造业强市和强区,探索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制造业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加快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

  武汉应培养重量级跨国制造大企业

  目前,武汉市正全力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将把武汉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城市推进的样板,开辟出一条符合武汉实际、具有中部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为制造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武汉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时,突出重点,先行先试,着力围绕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三大试点积极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武汉计划,到2019年,基本建立起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目标如下:

  1、创新能力:力争建成高端数控装备创新中心、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新一代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规上工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2个。

  2、质量效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7万元,年均增长8.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高1个点。

  3、两化融合: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宽带普及率达到100%。

  4、绿色发展: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

  实施路径

  建设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实现智能制造跃升

  武汉将在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上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移调整和转型升级,构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跃升。

  建设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光电子信息:依托中国光谷,重点围绕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的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光电子、光显示、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创新链,加快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生命健康:依托武汉生物城,重点围绕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等方向,布局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与服务、养生保健、生物农业等产业化项目和创新机构,发展生物服务与健康服务新业态,建设****的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基地。

  高端装备: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向,布局传感器、工业软件与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项目和创新载体,加快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基地。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汽车、钢铁、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优势,提升能级。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加快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一步提升汽车整车制造规模和水平,发展关键配套。在钢铁领域,坚持精品发展战略,突出产品结构调整,建成全球*具竞争力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在石油化工领域,培育化工新材料,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化工物流,形成石化下游产业链及贸易集聚区。

  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围绕食品烟草、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时尚消费产业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增加高质量产品有效供给。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布局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基础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完善技术基础体系,提升技术工艺、装备水平、产品性能和质量,提升重大装备总装及配套本地化率。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在钢铁、建材等产业推广工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数字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改造、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

  超前谋划一批未来产业

  以重大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重点发展一批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围绕全光网络、量子通信网络、虚拟现实等下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突破与产业化应用。

  在生命健康领域,加快布局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干细胞及组织器官再生等重点突破方向。

  在智能制造领域,促进人工智能、人机共融制造与装备等前沿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突破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高技术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生物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储能材料等前沿领域技术突破,推进石墨烯、氢储能等关键技术产业化。

  推进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夯实两化融合基础,加快推进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着重推进信息技术由单项应用向集成提升发展。到2019年,全市规上企业10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推广智能制造,加快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培育一批智能化工厂。到2019年,全市建成1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100个省级、300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升级,建立开放式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等模式,促进研发模式升级。加快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促进营销模式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运营模式转型升级。

  强化互联网基础,构建云、网、端结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大力建设智慧园区,推动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进一步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融合的体制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在建设制造业产业创新体系上发挥示范作用。

  强化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定期研究和发布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企业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发展新型技术创新机构、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高端数控装备创新中心、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新一代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完善工研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建设公共开发、数据共享、网络服务、共享应用等产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推动东湖高新区探索建设自由创新区,并将政策推广到全市各园区。实施创谷计划,到2019年在全市建成10个以上集孵化服务、企业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智慧服务平台于一身的创谷。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使用和处置权改革,构建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

  开展区域协同创新,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加快引进国际研发资源,组建跨境跨地区产学研联盟。深入推进武汉与芝加哥、光谷与硅谷的双谷双城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

  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放眼全球引进##产业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

  实施万企育才工程,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育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企业家,打造一支######管理人才队伍。

  提升制造业工人整体素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

  基础优势

  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 武汉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优势明显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工业基础和发展水平具有中部地区的典型代表性。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全局性重大战略在我市叠加,全市改革创新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为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系统探索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新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基础雄厚

  工业是武汉立市之本,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40%左右,在全市经济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近年来,通过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代表、千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部分新兴领域已经处于全国**地位。累计获批29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等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770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2.2%;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5个千亿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市69%。

  创新资源丰富

  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聚集地,科技人力储备充裕,科教研发实力雄厚。拥有普通高等院校78所,其中有7所211全国重点高校,高校集聚度仅次于北京与上海。2015年,武汉市在校大学生人数已接近120万,位居全国首位;拥有***科研院所102个、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拥有两院院士总数达67个,国家####专家218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06人。

  近年来,武汉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黄金十条、汉十条等系列政策举措,探索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孵化转变的新模式新平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居全国高新区第2。率先创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集聚各类创投资本及产业基金1000亿元。组建10家工研院,建成960多万平方米孵化器,累计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88家。获批设立武汉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201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2。

  融合基础坚实

  武汉市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基础。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储备雄厚,拥有两院院士8人,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装备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个***研发平台,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较强的智能化、自动化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我市也是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集聚地,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设备等方面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广泛铺开,截止目前,武汉进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总数达40家,占湖北省总数的60%。武船、长飞、神龙、武重、远大、武石化等6家企业已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评定。长飞光纤、武汉美的、船用机械等3个项目获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示范项目数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4。除工信部示范项目外,率先在国内编制省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计划,形成分级推进格局。

  政策体系完善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目标,始终咬定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始终推动工业经济升级发展不松劲,不断深化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谋划。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工业战线的共同努力下,各种要素向工业聚焦,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形成了以工业为先、工业为重的发展氛围。

  去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国制造2025,武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战略在武汉的贯彻落实,联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先后组织两场院士专家咨询会,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历时一年多完成《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于今年2月正式印发实施。今年以来,围绕《行动纲要》,又配套编制了《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武汉市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市工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清单》,制定《武汉市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武汉市领军企业实施计划》、《关于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细化方案,进一步完善推动中国制造2025落实的政策体系。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28395号-32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