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日前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之《工匠精神:把制造做到**》分论坛上,聆听了来自德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工匠精神在制造业领域的解读。论坛嘉宾一致认为,没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获取的价值就是较低的。中国要让制造大国变成真正的制造强国,就必须把工匠精神贯彻到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把制造做到**。
机器人取代不了工匠精神
威盛电子董事长陈文琦告诉记者,工匠精神是一个具有大师风格、具有精品的概念。各行各业都应该提倡把产品做得精益求精,这应该是工匠精神持续追求的态度。每个人只要能够活到老学到老,就能在各方面有更好的突破。机器人和人工智慧是发展趋势,将来很多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作为一个人,要想跟机器人竞争就必须以己之长,发挥人的长处,即能够有好的思考能力,能好好的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工匠精神能够成每一个人能成为大师,在各种表现上越做与好。
博鳌亚洲论坛声音:工匠精神呼唤把制造做到**
来自德国TUV莱茵集团的CEOMichael FUEBL认为,工匠精神也是教育体制里的内容。德国的教育体制中,很多人决定不去上大学,而是通过三年的培训成为一个工匠,成为一个学徒。他们学习的时候已经60%在公司接受一些实习,40%是职业教育。已经掌握一部分技能了。这是德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
德国制造代表工程高品质。比如说博世,产品的工程设计在德国,但产品是在中国制造。工匠是手工制作的意思,现在还有很多东西是手工制作的,但未来可能是机器人来制造。怎么样来适应机器人时代?需要这方面的工匠。
中国今天的大学生学校出来后会到工厂工作吗?不会,他们会到办公室。但是德国需要那些人才,他们了解制造,愿意在车间制造,确保机器人扮演他们的角色。另外,一些高精尖的仪器和设备,不可能是由机器人来做的,需要高技能的工匠来做,这一点非常重要。
来自意大利的CANDY董事长Aldo FUMAGALLI是一位电器工程师。他认为,工匠是教不出来的,而是需要不断的自己修炼提高。他的叔叔是现代洗衣机的发明人,中国的滚筒式的洗衣机就是他叔叔发明的。当时是在欧洲首先出现的,所以这就是工匠的精神。
他的叔叔把滚筒式的洗衣机工艺交给了家族里面的其他人,包括他本人。所以他认为工匠精神需要专注。不是一年十年,*好坚持二十年,坚持两代人以上。这样可以不断的改变产品,用一生的精力来改善产品。而且有一些东西是很难教的,需要自己摸索的。工匠与生产是不一样的,工匠强调的是质量,希望出厂的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不能出现差异或者是变化。这就需要继续坚持工匠精神。将来的产品会更好更先进,但生产出来后每一个产品还是会一模一样的。
现在许多公司中有专门的一些设计师和人员,他们不断的每天进行研究,他们不是为了现在的产品去工作,而是为了未来的产品去工作的。他们代表着未来的工匠精神,他们希望不断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给予顾客更好的体验。这要求花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工匠精神是对更高标准的追求
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告诉记者,工匠精神对蒙牛集团这样一个中国食品或者是中国乳业来讲,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的有品质的产品的企业。这是起始点,光是这样做还不行。还要有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人们可能觉得牛奶比较简单。但是某个角度来讲, 蒙牛集团其实是生产蛋白的,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让老百姓或者是消费者能够喝上更有营养更健康的。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对更高标准的追求。从量来讲,任何一家中国企业很容易做到世界**。但是要把量的概念,转成更高标准的质量概念,工作是很枯燥的。如蒙牛集团做牛奶,从牧草开始,首先让牧草是健康的,是好的牧草,然后牛吃牧草,挤奶,到*后成品,整个制造产业链非常长,在这样一个长的产业链里面,不断的提高每一个环节的标准,生产的标准,质量的标准,*后拿出好的产品出来,这个恰恰是现在很多中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很难做到的。
蒙牛集团用品质做核心价值观,用创新做竞争力,用更高的标准来作为一个新的常态,这个对于中国所有消费品行业来讲,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工匠精神。
日本国宝级枯山水大师??野俊明认为,很多人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之后还要去继续学习,因为技术部分哲学部分,如何把它融入到产品生产当中,并和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是个重大的课题。
在日本更喜欢强调一种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这种制度在日本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现今的社会两极化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很多人追求功能。另外一方面大家又追求成本竞争,不断的削减成本,还有一点,现在的社会正在逐渐的步入个人化的设计,不再想要那一些大量生产的产品,想要个性化的产品,想要消费有个性化的东西。时代已经朝向了这个方向。所以只有真正的匠人精神的东西,才能留存下来。与它相关的技术,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技术上面必须要有思想。
工匠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承
故宫博物馆馆长单霁翔说,工匠精神怎么传承,在德国和日本有非常好的经验。重视职业教育,能够一代一代的把传统文化梳理传承,能够使今天的社会尊重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不断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机器人取代不了全部工匠精神的内涵。因为机器人本身就是工匠精神建造出来的。没有工匠,就没有机器人,没有研发,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机器人。
但是不传承是不行的。北京有个大钟寺,大钟寺里面有一口大钟,是永乐年检600年前建造的,46吨,奇妙的是整个钟的表面,里里外外,钟身钟表上都是文字,一共有23万字。平常说万无一失,它居然23万字都无一失,没有砂眼,没有错误,敲起来声音那么洪亮。当时正好进入世纪,想把进入这个世纪的故事记录下来。于是全国招标,但是没有一家应表,只有武汉一家造船厂说可以做单面的,不能内外都可以做有字的。
今人不如古人吗?不是的,今天有计算机,当年这些工匠做这口钟之前,一定做了几百口钟,一定是一个一个的试验合金比例,铸造方法,温度的掌握,它是一套积累下的经验,没有这个积累,就没有奇迹发生。也就是说,工匠的精神在于传承。过去一谈起工匠精神,在工业创造这些制造领域谈得比较多,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工匠精神传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