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十九大报告中,工匠精神被反复提及。
而人们耳熟能详的火箭数控铣工韩利萍、特高压电线上的带电作业工人王进、高铁焊工李万君等,这些技艺超群的大国工匠们也都是十九大代表。
践行工匠精神 大学应当排头兵
这为今后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大学、甚至一流大学都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
长期以来,说起工匠,人们的理解就是技术工人或是手工艺人他们干着体力活,挣得也不多,是蓝领工人的典型代表。于是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工匠的培养是某一个特殊群体的事。提倡和践行工匠精神的应该是工厂和车间。至于高等学府的学生,则学习的是高层次的管理知识,或是进行科学研究,与工匠二字距离遥远。
这些认知造成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技能人才奇缺,有企业甚至叫苦一技难求。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也越来越智能,全社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工匠精神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可。
然而,在不少人的概念里,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事。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不在此列的让全国*####的大学生进工厂那是浪费人才。
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许不知道,即便是抽象、前沿如凝聚态物理,他们科研的基础也离不开厂房里的反复实验观测、样品制备、科研设备的组装等这些拼体力厂工的活。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所有理工科院系学生暑期必修的一门课就是精工实习,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到厂房里当工人。这些院系里不仅有精密仪器系、机械系、热能系等与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更有电子系、微电子所这样听起来智能又技术的专业。
曾经有不少清华毕业生总结说,正是因为那些扎实的实操训练,那些在厂房里跟着师傅练出的耐力,才为以后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技术和科研领军人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匠精神是注重细节,追求产品的**和**;工匠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工匠精神是耐心、专注、坚持。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已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更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拥有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这些高素质人才从哪里来?大学!
如果有一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成为大学培养学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法宝,再看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恐怕都不是难事了。
(原标题:走出人才驱动转型创新的沈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