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由于当前外商投资大量进入我国的关键基础件领域,对国内的基础零部件市场已形成供应链式的封闭垄断,不仅利润通过这个供应链传导出中国,而且对整个产业安全甚至经济安全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时,跨国公司已从大规模制造活动的对外转移,走向研发、总部基地建立、投融资等职能的全球性扩张,并进而可以通过支配全球优势资源构建起日益强大的研发体系和生产体系。
中国2009年以4000多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机床工具产值*大的国家,但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一大批机床制造企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国内市场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仍主要依赖进口。
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尽管中国进口金切机床总值占国内金切机床消费总值的百分比正在逐年减少,但进口金切机床总值却一直保持不变。而进口这些高档机床产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能源、船舶、汽车等重点行业,它们对机床的性能要求较高,尤其对机床的运动精度、运动速度、运转稳定性、智能监控等方面的要求比其他行业要高很多。
以飞机制造业为例,该行业零部件的加工多以使用五坐标数控机床为主,因此在多轴联动精度、零件加工一致性、基于网络的故障诊断方面都有独特的要求,对国产数控机床而言,以上技术层面还有待提高。总的来看,国内机床业在用户工艺研究、产业结构和技术研发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011年6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实施《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将中国排除在44个可享受贸易便利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之外。随着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均提高了对中国企业的防范意识,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出口到中国的管控力度。机床工业的产业链较长,一个环节被卡脖子,整个产业发展就受到制约。
我国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成本急剧上升。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单台进口平均单价已由2007年的6.7万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1.1万美元。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金属加工机床32079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1.5,累计进口金额达44.08亿美元,同比下降16.8.5月当月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量为6604台,进口金额为7.44亿美元。
此外,在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尚无明显迹象的大背景下,我国机械工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多,摩擦将更为频繁,并将进一步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扩散,由产品贸易环节向制度环境扩散,由单一的两反一保贸易救济调查向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壁垒、产业竞争力调查等多种方式扩散。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直呈下降趋势的美国装备制造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7年的67.4回升到2010年的69.72.
全球市场对各种特殊机床的需求日益增加,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复杂,促使企业改进自己的产品开发过程,管理层希望不同部门的员工以集成项目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机床企业希望把各种不同的IT系统合并到一个完整的软件包后提供给客户。对此,罗百辉强调,机床制造商不应忽略日益强劲增长的中档技术领域,因为新型工业国家正在越来越多地自行生产中档技术产品。
中国高端机床市场历来由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端市场主要被台湾机床、大陆机床、韩国机床瓜分。德国机床不论机床性能或制造工艺皆可称为行业大佬,其若进入中端市场,对非德国籍的企业将造成相当的冲击。中国国产机床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虽然中国企业逐渐往中端市场靠拢,但中端市场仍然以台湾、韩国制造为主。长远来看,中端市场是中国企业未来必须开拓的方向,在中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并稳定扩大市场份额对于中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往高端市场进发的路上不可避免的一关。
与台湾机床业加强合作是抵御德国等外企大规模入侵的办法之一。近年来中国台湾的机床产业发展迅速,保持60以上的增速,并在世界市场居第六位。2011年,台湾机床业产值达到50亿美元,为世界机床第六大生产地区和第四大出口地区,2012年出口额达42.36亿美元,有望超越意大利,成为仅次于日本、德国的第三大机床出口地。中国台湾每年出口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机床价值约10亿美元,2012年出口到中国大陆的机床为14.31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33.8.
与台湾企业强化合作模式、强调技术往来对于提升中国大陆企业的制造能力有着较好的提升作用。中国大陆企业应注意把握机会、抓住机遇,就技术的引进、交换提出更多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