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虽然堪称全球*大,但是,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却大而不强。我国企业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九成企业规模在1亿以下。那么我国机器人产业应该如何突破重围,走出低端,由弱变强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此前著文提及: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我国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这些零部件占到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减速器75的份额被日本垄断,国内高价购买占到生产成本的45,而在日本仅为25,我国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经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在高端机器人市场上根本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对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是坚持规划###,尽快出台工业机器人的专项发展规划。我国应由工业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针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围绕市场需求,制订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及推广应用的基本方略和技术路线图,将掌握关键技术、强化制造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等作为重要任务,着力完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
二是加强创新驱动,着力突破基础理论、核心专利技术和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我国各地的工业机器人投资和承接海外转移都集中在本体制造环节,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未来应根据主机厂的实际技术需求,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开展核心部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解决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两张皮的问题。重点提高永磁电机效率,研制高精度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通过提高关节伺服性能,突破高速平稳控制技术。将先进机器人技术研发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建立国家机器人通用技术平台和科研专利转让平台,加强机器人技术实验室与企业需求对接,加快科研成果尽快实现商用和产业化。
三是强化配套支撑,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重点相关及配套产业的发展。我国应着力依托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提高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关键新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等在内的高端和基础配套能力,为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提供轻量、抑振的结构性材料,满足本体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参数,适应机器人的高速化、高载荷化及高精度化等特性要求,提升机器人本体的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优化工业机器人产业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托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四是开展定向扶持,重点加强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推广应用。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为25左右,处于产业化早期,亟须国家重点扶持。充分利用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开展应用示范工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制造业基地,鼓励汽车、电子等制造企业推广使用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研究提高工业机器人整机进口的关税幅度,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比例、给予购置补贴、工业机器人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提升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工业机器人企业可以联合职业院校建立工业机器人培训项目,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系统教学、操作实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支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工程师队伍。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实现制造模式变革,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重构制造业竞争格局。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和环境的掠夺性使用等,导致中国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亟需转型升级;同时,高端制造向欧美回流和低端制造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也倒逼中国制造模式快速变革,工业机器人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模式,因此我国需要大力研发高端机器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这样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才能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