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智能制造,被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前不久省经信委认定了首批省级示范智能车间,70家制造业企业入围。智能车间的核心是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需要高精尖的生产设备。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越是高端行业、骨干企业,核心设备对国外的依赖度越高,医药、光伏、电子、装备制造等行业尤为突出。
省经信委的调研印证了这一点,比如,江苏企业主要生产金属板材数控成型机床,竞争力较弱,全省95%以上的高端机床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江苏虽是制造业大省,但装备产业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这些核心生产设备被誉为工业母机,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上个月刚到德国考察的省经信委研究室副主任刘耀武透露,江苏的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大型石化装备、汽车制造关键设备、船舶电子产品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很大程度依赖进口,尤以德国居多。
德国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占其工业总量的40%,研发投入、技术水平甚至超过美国、日本。江苏与德国在制造业上的落差很大,决定了在技术输出过程中江苏主要是接受者。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坦言。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工业经历了以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标志的1.0、依靠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为标志的2.0、依靠电子系统和信息化实现生产自动化为标志的3.0,目前正在实施的4.0则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核心是推动工业生产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专家分析,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大方向上不谋而合,均通过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带动新一轮产业变革。但两国的制造业基础和发展阶段有差别,德国已完成工业3.0,中国制造业大部分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要追赶必须2.0、3.0、4.0齐头并进。对江苏而言,则须3.0和4.0同步推进。
德国是欧洲对中国技术转让*多的国家,江苏与德国合作找准了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但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设备买卖或一般的表层交流,否则将加深对德国技术设备的依赖。刘志彪认为,关键是通过合作培育人才队伍、提升研发实力。此次我省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LZ)、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分别签订合作备忘录前者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服务咨询型公司,在13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拥有500名签约专家;后者是欧洲*大的应用研究机构,也是德国工业4.0项目联合牵头单位,拥有67家研究所及其他独立研究机构、2.3万多名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按照合作协议,江苏与德国将设立多个研究机构和智库,每两年在江苏举办一次中国(南京)智能制造暨工业4.0论坛,深化双方企业及行业协会间的交流合作。聘请一批德国专家作为江苏智能制造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围绕智能制造开展高层次人才培训,邀请德方在江苏建设一批工业4.0示范项目。
其实,除了贸易和投资,德国制造的发展理念已逐步在江苏落地。在我省德资企业发展*好、*为集聚的太仓,已入驻220多家德国企业,被工信部授予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太仓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建成6家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我省借鉴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年多来已设立涵盖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18家专业研究所,转移转化技术成果近千项,合同科研额近6亿元,累计衍生或孵化科技型企业181家,注册资本约16亿元,促进了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
制造之美、美在品质。我们一些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有些企业走捷径、在专精特新上花心思下功夫不够有关系。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背后是对产品质量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刘志彪说,江苏企业要增强以我为主的创新意识、克服近些年出现的急躁和浮躁现象,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哪怕生产一颗螺丝也要做成*好的追求。循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以后大家提到江苏制造,才会自然联想到其代表的品质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