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机械工业的重要性是明显的。建国以来,我国在发展机械工业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一五期间我们引进技术建设了不少大型机器制造厂,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三十多年过去,这些新厂变老了,而我们的技术水平却基本上原地踏步不动。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真理:技术是进步的、发展的,引进或搬来一套现成技术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技术在我们手中不进步,就会很快丧失价值。正象放射性物质有半衰期一样,任何技术也都有自己的半衰期,而现在的技术半衰期是越来越短了。我们不仅要抓住技术的现呈状态,更要抓住它的未来状态,也就是要抓住它的进步、发展、革命,立足于一个变字。
机械工业的制造技术表现为一系列的发展成果,如一定的产品图纸、制造工艺、设备工具仪器以及许多专用技术。这些东西是有形的,可以买到或学来,一般我们引进的都是这类性质的东西。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东西虽然是必要的,却仍然是常数,是变数的初始值。技术进步的要点是能变性,能变才能保持先进。而在这个能变性的后面,则存在着变的动力和条件,以及控制变的科学规律。我们要抓技术进步,就必须掌握变的动力、条件和规律。这套本领与上述制造技术的成果既相联系,又不属于同一范畴。它不表现在商品的表面上,不是一门学科,而更象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得来的。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研究发展艺术,以与制造技术相区别。
掌握制造技术比较容易,买设备、建厂房、搞基建,这种事我们干了很多。但是,搞好一个产品就不容易,搞好后继续发展,更新换代,那就更难了。而要是产品不能更新换代,不能继续前进,那我们就永远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技术发展规律。变的动力是什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由此转化而来的技术需要。变的条件有哪些?可以列举数点: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出现和旧成果的新应用,分析研究的新手段,新的生产工艺,新的原材料,以及工业本身积累的经验、数据和各种软件。人们必须凭借客观需要的动力,运用所能取得的条件,进行合乎客观规律的努力,来从事技术发展的工作。
关于技术发展的规律,我认为:**,技术发展后于科学研究而先于生产,在机械的大量生产中,这个先于生产的先行期是较长的,如汽车通常需要七年;第二,发展一般表现为旧技术的部分扬弃和部分保存,即既有改革又有继承,而很少表现为彻底更换;第三,发展的过程是从过去的实践出发,经过与科学理论相结合,产生新的设计和构思,然后通过实践的检验,达到逐步的完善,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第四,由于活动内容牵涉到许多方面,通常技术发展是一个集体的有计划、有组织、相互配合的复杂过程;第五,在有竞争的情况下,优胜劣败的规律起着支配的作用,技术发展工作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企业事业的成败,不可不慎。

图片来自百度乍看这些规律都是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违反这些道理。比如技术发展需要先行期,可有些同志却不抓长远规划,急功近利,结果是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在这方面,日本发展汽车工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战前并不发达,战后遭到进一步的削弱。他们五十年代引进主要技术,*初的轿车是用英国日光牌的许可证制造的,但是几年之后就改成自己的设计。六十年代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已过了关,七十年代进入国际市场,到了八十年代,他们竟然跑到美国去开设汽车厂了。他们不但善于学习,而且善于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搞自己的发展。
反观我们,一五期间确实曾成功地引进了汽车制造技术,打下了工业基础。但以后就关起门来,闭关自守,轻视知识,把知识分子当作革命的对象,再加上大锅饭的一套,安于低水平,不求进取,结果造成技术上的停滞,甚至局部倒退。以致到七十年代我们重新抓经济建设时,与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太远,许多部门不得不重新搞技术引进了。
中国人在聪明才智上决不亚于任何人。只要我们今后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搞对头,有缺点错误自己改正,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力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人家能办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办到。